随着中金公司对东兴证券与信达证券的吸收合并逐步推进,又一个万亿级别券商将横空出世。与此同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浮出水面:合并后的中金公司或将同时控股三家公募基金公司,这与证监会“一参一控一牌”的监管要求在形式上存在冲突。市场目光也随之从如何合规转向了如何布局,此番整合不仅是满足监管的形式之举,更是中金构建其未来资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中金公司或同时控股三家公募基金
根据证监会规定,同一主体最多只能“控股一家基金公司、参股一家,并持有一张公募牌照”。国泰海通证券成立后,同时控股了华安基金和海富通基金,这违反了上述规定。
那么,中金公司在吸收合并东兴证券和信达证券后,是否也会出现类似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东兴基金成立于2020年3月,注册地在北京,注册资本为2亿元。东兴证券持有东兴基金100%的股份,其控股股东为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信达澳亚基金成立于2006年6月5日,注册资本1亿元,是国内首家由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该公司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和澳大利亚联邦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合资设立,也是澳大利亚在中国合资设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信达证券持有信达澳亚基金54%的股权,处于控股地位。
中金基金成立于2014年,自成立以来一直由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即中金公司全资持股。
这意味着,中金公司在吸收合并东兴证券和信达证券后,或将同时控股上述三家基金公司,这与证监会“一参一控一牌”要求在形式上存在冲突。
不过,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先例。监管机构通常会给予一定的过渡期来进行整合。从过往案例来看,如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成立的国泰海通证券,证监会要求新主体在一年内制定并上报具体的整合方案,明确时间表,以妥善解决同业竞争和牌照超标的问题。同时,监管层也明确支持基金公司的市场化并购重组,这为后续整合提供了政策支持。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中金公司吸收合并两家券商的相关事宜还没有到达旗下基金公司层面。
三家基金公司多整合路径
在控股三家基金公司引发合规议题的同时,更受市场关注的是:若推进整合,谁将成为吸收合并后的主体?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金基金公募的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300亿元,排在第35位,其中,唯一的货币市场基金中金现金管家基金的规模达到了1481.86亿元,占比达到了63%。非货币型基金规模854.40亿元,20只债券型基金的总规模超440亿元。
相反,信达澳亚基金的同期管理规模为1100.43亿元。具体来看,公司非货币基金规模为643.69亿元,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为89.47亿元,混合型基金为347.67亿元,合计共437.14亿元。
成立最晚的东兴基金,同期规模仅仅只有340.57亿元。非货规模为216.96亿元,其中债基的总规模达到了209亿元。
有公募基金人士指出,从产品线完整度来看,中金基金相对更为完善,涵盖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FOF及公募REITs等多种类型。从业务优势来看,中金基金与东兴基金均侧重于固收业务,而信达澳亚基金则在主动权益投资方面更具优势,三者之间在业务特色上存在一定互补性。
另外,从盈利能力来看,2024年度,东兴基金的营业总收入为1.77亿元,净利润为0.31亿元。中金基金同期营业收入为4.58亿元,而净利润为1.09亿元。信达澳亚基金2024年营业收入为6.44亿元,净利润为1.01亿元。
参考此前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的合并案例,市场曾对整合路径存在多种猜测:是由“老十家”之一的华安基金吸收规模较小的海富通基金,还是海富通基金凭借其全牌照资格实现“蛇吞象”?回到中金基金、东兴基金和信达澳亚基金的情况来看,根据Wind信息,三家公司均只具备公募业务资格,不存在凭借特殊牌照实现“以小吞大”的可能性。
沪上某基金公司人士分析认为,若以规模最大的中金基金为主体吸收合并另外两家,一方面可以整合东兴基金以巩固固收业务,另一方面可通过合并信达澳亚基金补强主动权益能力。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妥善处理信达澳亚基金的外资股东股权问题。
不过,深圳某基金公司人士也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整合不一定非要以中金基金吸收合并另外两家。例如,可以先由中金基金合并东兴基金,再通过引入新股东等方式,使中金公司对信达澳亚基金从控股转为参股,这样也能满足‘一参一控’的监管要求。此外,信达澳亚基金以主动权益为主,其投研文化与其他两家存在差异,企业文化的融合难度较大。”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5-11-21/doc-infycuak84742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