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亲界出现了一种让年轻人头痛且难以控制的“新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通婚。
在其他领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各自安好,彼此并不干扰。但一旦进入相亲市场,“独生”遇上“非独”便会立刻产生“生殖隔离”的现象。
作者丨tweety
···
这两年,相亲市场已经卷到了“next level”,颜值、学历和存款成了老生常谈的基础三件套。当代年轻人要谈恋爱、结婚,甚至父母的退休金状况都成为重要考察指标。
虽然钱是可以努力挣的,户口能靠考公解决,身材也能通过健身打造……很多个人条件都能靠后天努力达到婚恋圈的标准。
但最近,相亲界出现了最让年轻人头疼且无法改变的“新规”——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通婚。
▲ 图源:Hello KIKI
平时,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彼此安好,几乎不会主动探询对方是否独生,得悉身份也不会多言。但在相亲市场,哪怕双方学历高、房车齐全,“独生”遇上“非独”立刻产生“生殖隔离”,家庭配置的差异使得再有利的优点也化为减分项。
实际上,非独和独生间并无谁占上风,更多是互相看不上对方。
独生子女家中通常只有一位孩子,受到长辈们鼎力支持,早早备好了房车和存款,底气十足,且在经济问题上与伴侣少争吵。但多子女家庭的人眼中,“无论有多少钱,独生子女习惯只考虑自己,会让伴侣缺乏安全感”。
反之,多娃之家每个孩子事业有成,没有原生家庭负担,独生子女却避之不及:
“他们从小就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即使有爱的氛围,也会不自觉地计较和争抢。”
▲ 图源:momo
网络上,非独和独生之间争吵不休,互相看不上眼,甚至指责对方“被害妄想”。进入相亲直播间,这两类人更成了电子红娘口中剪不断理还乱的孽缘,仿佛一拍即散。
有人说:
“从出生起,你们接受的教育理念就不同,别指望恋爱结婚后三观能磨合一致。”
“就像《家有儿女》中,独子刘星的姥姥说:自找苦吃是傻子;而小雪小雨的爷爷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最近翻红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也被重新解读为“独生非独不通婚”的教材:
“丈夫陈俊生老实会赚钱,妻子罗子君美丽善良,却最终离婚。除了剧中狗血剧情,这还因他俩一个独生,一个非独,根本过不到一起去。”
1. 相亲市场最不看好的CP:独生 + 非独
恋爱是两个人的私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但婚恋从来割不断。
如今,独生与非独的相爱,仿佛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像武林两个帮派的联姻,错综复杂,谁都不让步。
▲ 图源:一只大鹿
刻板印象中,非独生子女家庭内部是父母的爱被均分,参与者往往被迫等分资源:
“养小猫小狗都会偏心,何况养孩子。如果对方是家里被忽视的孩子,那你也会被连带差别对待,还要与其他兄弟姐妹比较。”
而独生子女意味着,他们现在享有的独家宠爱,将来要承担相应份额的赡养责任:
“好不容易建立了自己的小家,但父母年迈,一旦遇到看病手术等紧急情况,没有人帮忙。”
曾经,相亲圈就自带黑话体系,比如“聊小学毕业院校”实际上暗含你出生区域、地段甚至房价水平。
如今,一个“独生”或“非独”的标签,背后潜藏巨大信息量。
比如,如果你有年龄差距超过十岁的弟弟妹妹,约等于父母工作不正规、没有退休金,因为二胎是2016年开始放开的。
▲ 图源:拾叁先生
如果你是非独但凡事不与家人分享,做事更像独生子女,那会被外界解读为:
“更沉稳独立的那个孩子,大概率是家里不被偏爱的。”
以前长辈总说婚恋必须门当户对,家境学历需匹配。如今独生与非独家庭属性截然不同,生活方式与为人处事往往难对齐。
▲ 图源:给菠萝打工的柚
犹如脱口秀所言,非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一个职场式环境,人际情商突出,学龄前就学会与长辈、同龄人相处。
而独生子女性格淡泊,职场表现平和,有边界感,主张“我开心最重要”。
支持者认为,他们组合家庭时,刚好一主外搞钱,一主内稳后方;反对者则说:“下班倾诉烦恼时谁也听不懂,还会吵成‘你不上进,我过于内耗’。”
2. 互相羡慕但鄙视链严明
独生与非独在婚恋圈相遇,容易成为互补朋友,但确难以进阶成最匹配的伴侣。
“独生子女羡慕兄弟姐妹的陪伴,从小有人分担;非独生子女好奇为何有人切蛋糕不看大小。”
真爱无理,现实却残酷。非独因资源均分往往处于婚恋鄙视链下位。
比如“扶弟魔”标签,使许多男孩远离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女生也忌讳男友来自兄妹之家,因俗话说“长兄为父”,男友注意力难独给她一人。
长辈眼中,有兄弟的家庭往往是最大避雷项。“各地传统婚俗多由男方买房,一旦家里需准备两套房,经济压力极大。”
此外,男多女少的家庭,习惯“男生宿舍式”生活,情感表达相对木讷,家庭疏离感强。
▲ 图源:齐齐
独生子女面临的无力反驳是:
“无论是否高材生或富二代,都常被婉拒‘娇气、没情商’。”
29岁的北漂独生女Jules有两位非独前任。她说,独生和非独恋爱,彼此像在“没苦硬吃”。
她交往的兄妹大哥,本是本科同学,申请研究生时对方毫无商量地择选更高薪城市。录取后才得知,他人生规划中她永远排在家人之后。“他必须考虑父母和妹妹,自己是全家顶梁柱。”
另一位是三兄弟中的老二,家务井井有条,总主动刷碗,但Jules觉得他因习惯集体生活,不懂她偶尔想休息整理物品的需求,以为她逃避家务。
Jules说,两个前任来自不同兄妹配置,均人品优秀且家中宠爱她,但“家里多人爱你”也意味着生活细节需更多协调。
“我习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们却更关注细节,相处很累。”
3. 独生 + 非独一定会后悔吗?
教育专家对独生与非独子女评价两极分化,无统一定论:
有人认为:老大沉稳有担当,老二精明能干,老三天真开朗;有人说:老大危机感强,老二情绪敏感,老三没主见。
“娇气”的独生子女有时适应更好:“大学时不多想家,工作中也不觉得与同事相处复杂。”
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相亲时是否独生,就像星座、八字、MBTI,虽无科学依据,但人们感同身受,自有理解。
“你可以不信,但能真情实感地代入,每人有不同体会。”
▲ 图源:无双
95后山西女孩徐莹是非独女,有个小两岁妹妹,刚与独生子男友订婚。
“独生与非独看似两极分化,实则是互补拼图的一角。”
▲ 图源:骑摩托车的老王
朋友评价她“大姐感十足,很爱照顾人”,但男友曾抱怨她难交心,“因习惯一肩挑起所有,发生困惑时容易憋着不求助”。
后来男友的直爽让她有了依靠,“与亲人、爱人聊聊困惑,听不同角度,能减轻内耗。”
“他会用独生子视角安慰我:没有什么比你自己更重要。”
4. Ending
有人说,恋爱是激素代偿,相亲是资源置换,只要看开便好。
“独生、非独彼此争论不休,就如曾经相亲角关于房产、学历的纷争,各取所需而已。你越缺什么,就越被什么吸引。”
婚恋本是各花入各眼,“无论你是寻爱还是找对象,只要彼此看对眼,管他人怎么说。”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