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没有希望的家庭,不是啃老,而是啃小

真正没有希望的家庭,不是啃老,而是啃小

前阵子,看到这样一个新闻:

哈尔滨有一位单亲妈妈,从儿子中考到读研,她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

这位妈妈曾是一个性格开朗、能力出色的基层干部。

但是为了儿子,她辞掉了工作,拒绝再婚,将一生的希望都“压”在了儿子身上,每天都围着儿子打转,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平常她对儿子的要求也很高,每次他考砸了,妈妈就会不断地抱怨:

“我这么辛苦,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考这点成绩,对得起我的牺牲吗……”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之下,儿子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经常悲观想自残。

后来,儿子连续两次考研都失败了,可是为了完成妈妈的心愿,他选择继续考下去。

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下,孩子终于崩溃了,忍不住持刀自残。

妈妈发现后夺刀相救,结果反被误刺,险些要了她的性命。

见过很多父母,喜欢把自己对未来的期望转嫁到子女身上:

自己达不到的高度,孩子要替自己达到;自己完不成的心愿,孩子要替自己实现。

这根本不是爱,而是一场堂而皇之的“啃小”。

如果说啃老是对传统孝道的背离,那么“啃小”则是父母责任的彻底颠覆。

它,才是一个家庭真正失去希望的开始。

01

知名博主@王博文讲过一个真实事件。

他有一个认识多年的博士朋友。

这位博士的父母从小对他的期待很高,要求也很严格。

从拿筷子的距离,买衣服的款式,都要按照父母的规定、喜好来。

上学时,他妈妈会撕他的课外书,翻他的抽屉,看他写的日记,进他的房间从来不敲门。

每次考试,哪怕他已经考得很好了,父母还是会质问他:“难道你不觉得你应该考得更好吗?”

他的父母从小就给他规划好了路线,希望他一路能考入名牌大学,读硕士、博士。

而他们自己呢?每个月拿三五千块钱工资,从来没有看过书学过习,每天下班回到家就躺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

却把自己一辈子做不到的事情,全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还动不动跟他说:

“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这样,我能怎么办?那是我的错吗?我天天给你洗衣服做饭养活你,还养出罪了?”

他每天待在这个家里,都无比窒息,感觉自己就是父母的牛马,这辈子永远欠他们的。

他对父母说想当作家,遭到了父母强烈反对;

他说他很累,不想读博了,遭到了父母的强烈抗议;

他说他想搬出去自己住,却被妈妈连续骂了4个小时,五天没和他说一句话……

他痛苦不已,觉得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灰色的,每一天都是在为了自己的父母而活。

结果这位博士朋友,在30岁那年被检查出癌症。

可得知自己患癌那一刻,他却长舒一口气,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解脱、一种自由。

他终于可以去做一些曾经想做又不敢做的事了。

他终于可以停下一直奔跑的脚步,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去完成自己的梦想了。

看完不禁一声叹息。

很多中国式父母倾尽所有,只为将孩子打造成“人中龙凤”——他们不顾孩子的意愿,将孩子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啃食着他们本该无忧的童年。

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本质上就是一场隐形的“啃小”。

这种“啃噬”无声无息,却足以吞噬孩子的灵魂,吸走孩子的能量,毁掉一个孩子本该快乐的童年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当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为了父母而活,他的独立灵魂早已死亡。

02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林生的孩子,他的父母都是生意人,有点小钱,却文化不高。

他从小就被送去学钢琴,因为父母觉得弹钢琴优雅,像个文化人。

可他一点都不喜欢钢琴,他喜欢动起来,喜欢武术,喜欢踢球。

可迫于父母的逼迫,他只好硬着头皮练琴,一练就是十年,手指磨出厚厚的茧,也没练出个什么名堂。

好不容易熬到高考,林生以为终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了,却没想到,父亲直接拿走高考志愿表,强势地替他填上了国际贸易专业。

“你将来要继承我的事业,咱家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大学生,以后家里的生意就靠你了!”

面对不喜欢的专业,林生的大学四年都无比煎熬。

毕业后,他被安排到了家族企业工作,每天像个傀儡一样到处应酬,过着在酒桌上觥筹交错的日子。

一次酒醉之后,林生吐露出了多年的心声:

“外人都以为我很成功,没人知道我有多厌恶现在的生活。从始至终,我不过是父母为了完成他们梦想的工具罢了。”

在长期的自我厌恶下,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终内心不堪重负,关闭了公司,去国外休养。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自己得过且过,没有目标,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了孩子身上。

却不知,那些为父母而活的孩子,虽然外表光鲜,内心却早已千疮百孔。

还记得几年前爆红的“流浪大师”沈巍吗?

他本是名牌大学毕业,在上海市审计局工作,最后却穿着破烂,流浪街头,没有归宿。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原来,小时候的沈巍,热衷于看书、画画,每次经过书亭,总要进去买上几本。

父亲却深恶痛绝,还当着他的面把书撕了,逼他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后来上大学报志愿,他想报考自己喜欢的中文系,又在父亲的强烈要求下改成了审计学,毕业后进了审计局。

结果,多年的压抑让沈巍彻底爆发,他决定离家出走,开始自己的“流浪人生”。

父母控制孩子的人生,绑架孩子的人生选择,无疑是对孩子生命力与价值感的残酷扼杀。

如果一个孩子连自我价值感都没有,就会对人生丧失希望,愈发自暴自弃,最后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03

前段时间,杭州一位11岁的“小孩姐”火了。

她叫冯睿,从小就对各类美食、烘焙格外感兴趣。

如今的她会做几十种糕点,包括蛋糕、桃花酥、月饼……还特别有经商头脑,假期摆摊一天就能赚几百块。

看到女孩如此喜欢烘焙,她的妈妈非常支持,还给她买了十几本美食书,和各种烘焙工具。

面对采访,这位妈妈真诚地告诉记者: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希望女儿这一生能用喜欢的方式而活。”

这样清醒又通透的妈妈,不由得让人点赞。

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父母真正成功的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真正高明的父母,懂得把人生还给孩子。

世界首富马斯克的母亲梅耶,31岁与丈夫离婚,独自一人拉扯三个孩子长大。

为了赚钱,她不仅当过模特,还做过研究员,最忙的时候需要同时打五份工。

哪怕再忙,她也不会忘了提升自己,坚持学习营养学知识,还拿到了三个营养学硕士学位。

在教育上,她从来不会事无巨细地要求、指导孩子,几乎都是“放养”模式。

她只会在孩子提出想法时,无条件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与支持。

大儿子埃隆从小对电脑感兴趣,她就帮他把写出的计算机游戏投稿给杂志;

二儿子金博尔喜欢研究美食,她就让他独自负责一家人的晚餐;

小女儿托斯卡热爱戏剧,她会没事陪着女儿每周五晚上挤在沙发上看电影。

最后,三个孩子都成了亿万富翁:大儿子马斯克成了科技巨头,二儿子开了一家有机食材农场,女儿托斯卡经营着自己的娱乐公司。

在梅耶看来,比起天天围着孩子转,时刻紧盯他们的一举一动,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的榜样,和他们一起成长。

想起心理学家黄仕明对孩子说过的一段话:

“孩子,你有属于你自己的人生,而爸爸,也有我自己的人生。

爸爸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努力工作,修炼内心,去创造内在和外在的丰足,爱自己,也爱世界——我会证明自己的生命意义,我独一无二的灵性绽放。

所以,你不需要用优异的成绩、更大的房子或是更多的财富,来证明我的优秀。

对于你,我唯有深深地祝福:愿你轻装上阵,去活出你独一无二的生命旅程。”

最好的父母,莫过于发自己的光,顺便照亮孩子。

当孩子看到父母把自己活得充沛且丰盈,心中自然也会充满力量,专心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04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爱一个人,就是帮助他成为自己国土的国王,而不是以爱的名义,让他活成傀儡。

我爱你,但你是你自己,这才是关于爱,最迷人的定义。”

养育一个孩子的真谛,从来不是借他们的生命,成就自己的梦想,而是教会他看清自己的罗盘,征服属于他的大海。

点个赞吧,愿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的色彩,自由、勇敢、自信、蓬勃。

发布于:安徽

https://k.sina.cn/article_6301309508_177965a4400101789o.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