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座上仍然敲着木鱼的两个老登

莲花座上仍然敲着木鱼的两个老登

投稿 | lanxueziben(微信)

培训咨询顾问招募 | lanxueziben(微信)

莲花座上的俞老板和雷布斯

中国互联网的舞台上,从未缺少过充满争议与魅力的企业家角色。最近,两位“老将”——雷军与俞敏洪,几乎在同一时间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这边厢,雷军连发数条微博,为其“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的言论辩护,反复强调这与“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毫不矛盾。

那边厢,俞敏洪从南极发回一封情真意切的32周年致员工信,本想收获感动与激励,迎来的却是自家员工的犀利吐槽:“你在南极潇洒,而我还在加班”。

两件事看似无关,却共同勾勒出一幅当下中国企业家与公众、与员工对话的典型图景。两位久经沙场的“老登”——这个带着些许戏谑却又并非全然恶意的网络称呼,恰好捕捉了他们此刻的处境:他们是功成名就的“老”前辈,却在试图跨越代际与阶层的鸿沟,与新一代的公众和员工进行“登台”表演式的对话时,显露出某种微妙的错位与尴尬。

01

雷军的“审美执念”

与安全的“常识陷阱”

雷军的争论,表面是“好看”与“安全”之争,深层却是企业家的“产品哲学”与公众的“安全焦虑”之间的碰撞。

从产品经理的角度看,雷军或许无比真诚。在他深耕的消费电子领域,尤其是手机行业,一个颠覆性的、极致美观的设计,往往能直接引爆市场,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正是将工业设计提升到战略高度的典范。当雷军将这套在小米身上验证成功的“科技+美学”逻辑,平移至智能汽车领域时,他自然坚信,“好看”是吸引用户产生购买冲动的第一块敲门砖,是产品能否在红海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位”要素。

他后续的辩解,在逻辑上也完全自洽:他从未否认安全的重要性,只是将其定位为“基础”和“前提”。这好比建房子,地基必须牢固(安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追求建筑外观的美轮美奂(好看)。在他心中,这两者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产品本就该同时具备的素质。

然而,他低估了汽车这一产品在公众心智中的特殊性。

与手机不同,汽车承载着更沉重、更不容有失的“安全”属性。它关乎生命。在过去几年,无论是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自燃事件,还是一些知名品牌爆出的刹车失灵等安全问题,都深深地刺痛了公众的神经。在消费者,尤其是潜在购车者的潜意识里,对电动汽车的安全疑虑始终是一根紧绷的弦。

因此,当雷军将“好看”置于“第一位”进行宣传时,即便他附加了千百条关于安全的解释,在传播学的简化原则下,这个“第一”已经构成了危险的暗示。它触动了公众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你是不是为了好看,在安全上做了妥协?”“在你雷军的价值排序里,难道颜值比我们的生命安全还靠前?”

雷军掉入了一个“常识陷阱”。他认为“安全是基础”是不言自明的常识,无需在每句话里重复。但他忽略了,在公共话语场,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传播中,情绪永远比逻辑更有市场。企业家口中的“第一位”是战略优先级,而公众听到的“第一位”可能是价值排序的顶端。这种认知错位,让他的任何辩解在部分网友看来都像是“越描越黑”。

02

俞敏洪的“南极情怀”

与员工的“加班现实”

无独有偶,俞敏洪面临的,则是另一种错位:企业家“仪式感管理”与员工“生存现实”之间的断裂。

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回顾新东方穿越周期、历经风雨的三十二年,俞敏洪的内心想必是澎湃的。这封致员工信,无疑是他精心设计的一场管理仪式。他试图通过分享极地壮游的体验,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引领企业穿越未知险境的“探险家”领袖形象;他希望通过诉说创业维艰,来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奋斗精神。这套话语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于60后、70后甚至部分80后员工,可能是有效的。

然而,他面对的是越来越年轻的职场主力军——90后和00后。这一代人成长于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多元,个体意识空前觉醒。他们不再轻易为宏大的叙事和遥远的情怀买单,他们更关注切身的“获得感”: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公平的薪酬、健康的职场文化、被尊重的个人时间。

当俞老板在南极抒发“天地悠悠、过客匆匆”的感慨时,屏幕另一端的年轻员工,可能正被无尽的KPI、拥堵的通勤、高昂的房价压得喘不过气。一句“你在南极潇洒,而我还在加班”,道出的正是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情感疏离。老板的“诗和远方”,在员工看来,恰恰映衬了自己的“苟且当下”。

这不是说情怀本身错了,而是传递情怀的语境已经变了。在“躺平”、“内卷”成为流行词的今天,当“00后整顿职场”的话题屡见不鲜时,企业家若仍沿用父辈式的、带有说教和感恩色彩的话语体系,很容易被解读为“说教”和“画饼”,甚至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傲慢。员工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成为企业航船的“水手”,他们更希望被当作有独立意志的“航海伙伴”来对待。

03

“老登”们的困境

话语体系的代际转换

将雷军和俞敏洪的遭遇并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共同点:两位“老登”都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话语体系代际转换。

他们都是各自时代白手起家的传奇,是凭借个人智慧、勇气和奋斗取得巨大成功的典范。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深深烙印着那个特定发展阶段的痕迹:雷军是产品驱动、营销为王的互联网思维,俞敏洪是艰苦奋斗、情怀驱动的传统企业家思维。

然而,今天的舆论场和职场,已经换了一番天地。

1. 权威的消解与平等的对话。社交媒体彻底解构了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企业家不再是神坛上被仰望的偶像,而是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的公众人物。网友和员工敢于直接、戏谑地称呼他们为“老登”,敢于质疑、反驳甚至吐槽他们的言论。任何一点姿态上的居高临下或逻辑上的不严谨,都可能被迅速放大,引发群嘲。

2. 价值诉求的多元化。公众和员工评判一个企业家、一家公司的标准,不再仅仅是产品的性能、公司的市值和个人的财富。它还包括了企业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对环境的友好程度等等。雷军需要回应的,不仅是产品逻辑,更是公众对安全这一社会价值的深切期待。俞敏洪需要安抚的,不仅是员工的工作情绪,更是他们对公平、尊严和美好生活的普遍追求。

3. 真实感胜过完美人设。在这个时代,精心打造的完美形象愈发显得脆弱和可疑。公众渴望看到企业家的“真”,包括他们的困惑、失误甚至是笨拙。雷军条分缕析的“辩白”,或许不如一句“我理解大家对于安全的极致担忧,我们把它看得比天还大,同时我们也想造出最美的车”来得共情。俞敏洪的南极抒怀,或许不如在致员工信里宣布一项实实在在的“减少加班、提升效率”的具体方案,更能赢得人心。

04

从“伟大领袖”到“对话者”

雷军和俞敏洪,这两位“老登”的烦恼,是中国一代企业家在新时代下面临沟通挑战的缩影。他们过去的成功经验,未必能完全指导他们处理当下的新关系。

他们需要完成的转型,是从一个单向输出的“伟大领袖”或“精神导师”,转变为一个善于倾听、懂得共情的“对话者”。这要求他们不仅拥有经营企业的智慧,更要具备洞察社会情绪、理解代际差异、适应新传播生态的敏锐。

对于雷军,他需要意识到,造车是一场“信任经济”,尤其是安全信任,需要靠持续的行动和透明的沟通来累积,任何在言辞上的“轻佻”都可能动摇信任的基石。对于俞敏洪,他需要明白,共同体的凝聚力,不再仅仅来源于对过去的感恩和对未来的畅想,更来源于对每一个“当下”的个体困境的体察与改善。

“两个老登”的故事,不是一个简单的嘲讽剧,而是一堂生动的沟通课。它告诉我们,无论个人成就多高,都需要保持对时代脉搏的感知,对人心变化的敬畏。在今天的中国,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向下”兼容的沟通能力和“向内”自省的真诚姿态。这场考试,才刚刚开始。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11-18/doc-infxviex4581245.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