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企办学育英才!茅台学院两名毕业生闪耀白酒“国评”

名企办学育英才!茅台学院两名毕业生闪耀白酒“国评”

随着中国酒业协会正式公布新一届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名单,两名毕业于茅台学院的年轻人赫然在列——2017级王欢与2018级卢李婕,双双登顶中国白酒品评“顶尖殿堂”,成为本届最为瞩目的技术新锐。

业内惊叹:茅台学院2017年才获批办学,首届毕业生参加工作也不过四年。走上岗位短短几年,她们为何就能登顶中国白酒品评界?茅台学院“名企办学、校企一体、产教融合”的育人路径正是答案所在。

茅台学院的白酒品评课

缘起:一场双向奔赴的醉美之约

王欢与卢李婕均与白酒结缘于茅台学院,但她们的起点却各有故事。

2017年,茅台学院首次招生。当时还在赤水读高中的王欢,在填报志愿时偶然翻到一本封面印着“茅台学院”的招生简章。“冥冥之中有一种缘分,感觉我注定会来到这个学校。”尽管分数足以报考其他更高录取线的院校,她仍坚定地将茅台学院列为第一志愿。

“我没有想到能这么快实现目标,”在荣获国家评委称号后,她翻出2023年写下的“三年内考上省级评委”的奋斗目标,如今不仅超额完成,还一举拿下国家级白酒评委。她将成绩归功于母校打下的坚实基础:“茅台学院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更是一种匠心。”

2018年,卢李婕则作为茅台学院首批省外学生,从桂林来到中国酒都仁怀。彼时她对白酒的认知仅停留于“宴席上的浅尝”,而学校系统化的课程为她叩开白酒科学与艺术的大门。

卢李婕正在测量温度

年轻学子们怀着对专业的好奇与对行业的憧憬,在茅台学院开启了求学之旅,而这所年轻的本科院校,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了这群未来的酒业匠人。

“在我的求学和职业生涯中,学校的老师始终是我坚强的后盾。”卢李婕清晰地记得,2024年,她在一次省级品评竞赛中发挥失利,一度陷入迷茫。老师得知后,主动为她分析酒样特征,指导她系统训练。“他告诉我,名酒酒样必须熟记于心,风格感知要形成本能。”

正是这份师承与坚持,让她在2025年广西初赛中表现出色,成功跻身全国决赛,并最终获聘国家级白酒评委。她说:“没有母校搭建的专业体系,没有老师持续的关注与指导,我不会这么快取得今天的成就。”

淬炼:产教融合搭建成长阶梯

作为一所以知名酒企命名的本科高校,茅台学院首创“名企统筹+学校主导+多方协同”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是王欢和卢李婕快速成长的核心密码。在这里,课堂知识与产业实践深度交融,校内导师与行业泰斗倾囊相授,为两人筑牢了专业根基。

王欢正在勾调酒样

茅台学院的课程设置紧扣行业需求,既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又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卢李婕对白酒品评课印象尤为深刻:“老师从单体香、酒精度的基础认知开始,一步步帮我们构建系统的风味感知域。”在这门课上,学生不仅学习辨别香型,更要掌握判断酒体优劣、识别工艺问题的能力。正是这种从感官到认知的全面训练,为她日后成为品酒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欢选择的酿酒工程白酒方向,同样让她受益匪浅。从酿酒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原理到白酒工艺学,系统化的课程让她跳出了对白酒的“感性认知”,建立起“科学酿造”的思维框架。“原来一杯好酒的诞生,背后是微生物、工艺、环境的精准配合。”王欢说。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跨香型品鉴相关课程,为两人日后拓展感官维度、适应多元品评场景埋下伏笔。

 王欢正在闻香识酒

“纸上谈兵不如动手一试”,茅台学院深谙实践对于酿酒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茅台集团相关子公司、地方知名酒企建立了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建了89个产教融合基地,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就能沉浸式接触产业一线。

大学期间,王欢与卢李婕均通过在酒企的实习实践,积累了扎实的一线经验。王欢在茅台酒股份公司及习酒公司的制曲、制酒车间轮岗实习,完整经历了从投料下沙到提取基酒的全过程;卢李婕则在和义兴公司的磨砺中,将酱香工艺精髓与多香型风味特征,烙印为自己的专业记忆。

茅台学院学生到酒厂实训,沉浸式接触产业一线。

“课本上的工艺参数,只有在车间里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两人坦言,实习积累的实践经验,让她们毕业后比同期同事更快适应工作,在基酒品评与勾调工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学校“专业教师 +行业大师”双师共导模式构建了“理论奠基、实践赋能”的教学共同体,让学生成长成才路上始终有良师引路。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同时邀请酿酒大师、国家级评酒委员担任实训导师,为学生铺就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校园到行业的卓越成长之路。

更珍贵的是行业泰斗的言传身教。季克良等白酒领军人物的讲座,让“匠人精神”在她们心中由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那便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这番教诲,不仅极大拓宽了她们的行业视野,更将一份对传统的敬畏和沉甸甸的职业追求,深深植入她们内心。

绽放:青春力量书写行业新篇

毕业后,王欢和卢李婕带着茅台学院赋予的专业自信与扎实功底,在不同赛道各自深耕,最终均跻身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行列,用实际成绩印证了母校的育人成效。

卢李婕正在闻香识酒

2021年毕业后,王欢选择扎根仁怀这片酱香酒核心产区,入职仁怀市酱香酒酒业有限公司,从事基酒品评与勾调工作。四年半的时间里,她累计品评基酒4万余坛,验收高粱上万吨,凭借精准的感官判断和扎实的技术功底,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她不仅专注于传统酱香酒的品评勾调,还积极参与创新研发,主导参与了酱香威士忌的研发项目,并推动发布相关团体标准。2025年,她以优异成绩晋级全国决赛,最终成功获聘国家级白酒评委,突破了自己“三年内考上省评委”的预期目标。

与王欢扎根核心产区不同,2022年毕业后,卢李婕选择回到家乡广西桂林,加入本地企业桂林湘山酒业。在人才济济的行业里,她清醒地认识到,家乡的中小企业能给她更多参与核心项目的机会。

入职后,她从工艺员做起,凭借在茅台学院学到的微生物知识和工艺优化能力,主导开展菌种筛选与工艺优化项目,致力于提升米香型白酒的总酸总酯指标。短短三年间,她一路成长为车间主任、酒体设计主管,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核心技术人才。

公司领导对她赞不绝口:“茅台学院的学生,专业底子硬,学习能力强,是真正‘能用、好用、敢用’的人才。”2025 年,她在广西初赛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决赛并成功获聘国家级白酒评委。

如今,两位年轻的国评委员正以各自的方式为行业赋能。王欢希望成为白酒文化的传播者与白酒技术的传承者,让中国白酒故事被更多人感知;卢李婕则聚焦米香型白酒的创新,推动产品向低度化、多元化发展,开发适应年轻消费群体的果露酒、气泡酒等产品。

从与茅台学院的偶然结缘,到产教融合体系下的专业淬炼,再到毕业后的快速成长,王欢和卢李婕的进阶之路,是茅台学院育人成效的生动缩影。

这所年轻的院校,正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师承传薪为纽带,让“茅台学院”成为酒行业高水平专业人才摇篮的代名词。未来,相信会有更多像王欢、卢李婕一样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勋 沈仕卫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11-18/doc-infxvtut4386315.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