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沉迷“手表社交”,厂家不是唯一责任人

当代小学生攀比,已经比到小天才电话手表了?这并非段子,而是确实存在的事实。

据报道,本应用于定位和通话的儿童电话手表,随着小天才等品牌推出好友主页点赞等社交功能,逐渐变成了未成年人的“社交硬通货”。这一变化导致代养号、刷赞、账号租赁等灰色交易的滋生。

许多家长给孩子配备电话手表,初衷是希望减少孩子面对屏幕的时间,促进健康成长。但电话手表却成了孩子们沉迷的新对象,偏离了最初的设计初衷。

电话手表功能的“变味”,设备厂家理应承担整改和反思的责任。青少年、儿童自制力有限,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跟风模仿,未成年人的社交需求不能简单对标成年人来处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保障家长与孩子联系的电话手表而言,诸如点赞等社交功能是功能增量。在已显负面效应的情况下,厂商难辞其咎,相关功能的调整和下架迫在眉睫。

从电话手表社交功能的走红到异化,我们不难看出孩子和青少年对外释放社交需求的强烈渴望。缺乏有效疏解,这种压抑的需求很可能被商业机构利用和引导。

许多儿童教育研究已关注虚拟互动对青少年现实生活的影响。道理简单:如果缺乏足够的线下社交空间和时间,缺少高质量的家庭和朋友间互动与陪伴,青少年为满足与世界连接的天性,极容易投向虚拟网络空间。仅依赖网络自净机制,显然过于被动。

除了加强对电话手表厂家的监管,我们还需深入思考如何满足当下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比如,当孩子渴望运动时,家长是否放心放他们出门?他们能否找到合适的城市空间?当孩子需要朋友时,是否有足够时间约见小伙伴,享受轻松时光?

一些过去习以为常的事情,在数字化时代反而更加困难。新的时代提出新的问题,自然需要新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诚然,养育孩子需要家长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部分家长合理期望通过现代科技辅助,缓解育儿压力。不过,若养育责任完全被转嫁,例如寄希望于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自我安静,或采取过度严防死守的态度,剥夺孩子正常的对外拓展和连接需求,必然失衡,反而不利孩子健康成长。

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涵盖家校及社会多个复杂层面。电话手表的“异化”,某种程度上是警醒。让孩子目光离开屏幕,回归真实世界,需要的不仅是对厂家的监管,更需挖掘和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线下空间。

发布于:上海

https://k.sina.cn/article_2010666107_77d8547b02001gjrg.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