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看《菜肉馄饨》,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点。
有的人看到了爱情老了的样子。
上海人其实是不轻易说爱的,甚至在上海话中都没有直接说“爱”的方式,要用“欢喜侬”“吃死侬”来迂回表达,而在年纪老去的爷叔阿姨身上,可能连这种迂回都没有。但你还是能从他们身上看到爱情的样子。
“我们都应该看到爱情老了的样子”
看《菜肉馄饨》,不同的人看出了不同的味道,就像吃馄饨的时候,有人心仪那肥瘦三七分,加上了新鲜本地荠菜的馅子,有人觉得那加了猪油、紫菜、蛋皮虾皮的汤调得真好。在电影院里,有阿姨们环绕立体声般的欢笑声:“哎哟,大红棉毛裤”,“儿子晓得要敲门了哈哈哈”……也有阿姨在看完电影后哭出了声,对儿子说:“我哭是(因为)心里向蛮难过的,这就是我的写照。但是我没看到过你爸爸,我脑子都是你爸爸,到现在也是你爸爸,但是我从来,十几年我做梦从来没做到过你爸爸。”
这也像电影里不同主演对电影有不同的理解一样,在让大家分享最爱的一句台词时,饰演老汪的周野芒说的是:“我就在想,假如说毛病看好了,我就看不到侬了呀。”饰演妻子素娟的潘虹最爱的是:“谢谢你,给了我一个完整的人生。”她也在电影发布会上动情地说了自己的感触:“很多人呢没有看到爱情老了的样子,但是这部戏告诉大家,咱们要努力,要加油,我们都应该看到爱情老了的样子。”
“希望你我都能苟延残喘”
爱情老了的样子是什么?
策展人张薏觉得自己看到了,在筹办展览收集展品的时候,她首先看到这封信。开头是:“小妹你好!这次到崇明东滩,我们见面了。护理员问你‘谁来了’,你摇头说不知道。我说:‘我是俞敏,是你老公’,你拉着我要我坐在你身边。”
这是1950年出生的俞敏写给他同一年出生的妻子赵齐的信。在迄今75年的人生中,他们俩已经认识60多年了,因为双方母亲在同一所学校教书,所以俞敏和赵齐小时候就认识,两家也常串门,互相借书借唱片。
等到谈恋爱,是要到1974年了。在俞敏说来,是一种机缘巧合,因为那个时候赵齐从江苏大丰农场调回了上海。正好都到了年龄,正好都在上海,就有了谈婚论嫁,日子往后走的可能性。
谈了一年恋爱,两人结婚,再一年后,女儿出生,这之后的生活,就像这座城市中很多的普通夫妻一样,忙工作,忙孩子,退休后两人一起旅行。俞敏觉得不对劲是在2014年,一群人一起出去吃饭,赵齐出去上个厕所后找不到回来的路了。去医院检查,确诊阿尔茨海默病。
这之后的日子,一直都是俞敏照顾赵齐,等到2022年他自己查出肺腺癌做手术后,才不得不把赵齐送去了养护机构。现在的养护机构在崇明,他会在医院配好药,坐上公交车把药给赵齐送去,也是去看看她,陪陪她,即使她已经不认识自己这个老公。
采访的时候,俞敏一张张给我翻看他们的照片,年轻时的老照片,退休后的各地旅游。“我们算是有过自己退休后的黄金十年,跟着黄浦骑游队朋友们大巴自助游中国,她说云南贵州最好玩。”到了旅行后期,赵齐一刻都不能离开俞敏,一不看到他,就会“俞敏”“俞敏”地叫,那个时候应该已是出现了发病症状,她的记忆在慢慢消失,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别人看到的都是俞敏对赵齐的照顾,但俞敏却在采访中说到了赵齐对他的照顾。
2000年,俞敏下岗了,但赵齐并没有要求俞敏和自己同样再就业。她靠自己在路上搭讪,帮俞敏找到了一个骑游队。“她知道我欢喜白相,有一趟在路上看到人家骑车,穿着红马甲,插个旗子,她就问人家。她帮我打听到了他们骑游队,然后我就和他们出去玩,都靠她帮我认得。”
“很深很深的情感,最后就化成了一句最朴素的祝福,祝吃得下睡得好。”张薏看到了信的结尾。其实除了这句俞敏对赵齐的祝福外,还有一句是他对他们两人的祝福:“希望你我都能苟延残喘,多撑一点时间。第一目标是活到全国平均寿命(76岁)。第二目标是活到上海平均寿命(83岁)。以后就不多想了。”
“伊一句话,我像接了圣旨一样”
爱情老了的样子是什么?
我觉得自己常常看到。除了在采访中听到俞敏赵齐的故事外,平时上海街头的随机采访中,我也常猝不及防地被塞一嘴狗粮。
中秋节前去光明邨门口采访,遇到了老冯,他走出店门,步履飞快,我一路追着他跑到了成都南路上,才把他截停。
当时的选题是排队几个小时的月饼要买给谁吃,老冯很干脆,“老婆。”
“老婆生毛病,困在床上,前天讲了一句话:几年没吃过光明邨月饼了。我讲:要吃么便当,我帮侬去买。”
老冯的爱人得脑梗五年了,“脑子清爽,人不好动。现在稍微房间里好走走。伊讲出来么,我总归要买呃。小人也少,只有一个女儿,上班的。总归我出来买。”
老冯当天早上8点半从家里出发,9点到达。一看,队伍已经排到淮海中路成都南路转角了,但他没有望而生畏,“没啥。阿拉退休了,没事体做。平时也就外面吃吃茶。今朝出来买,就准备好了。”
最终老冯排队排了5个小时,才买到了鲜肉月饼。买到之后,他还去熟食柜台看了看。
“我想看看有啥物事伐。阿拉老婆不好吃,伊有糖尿病、血压高、脑溢血,很多东西不好吃。我看了看,问了问,都甜的,不好吃,算了不买了,我买了害伊了。”
他觉得月饼没关系,“这个(月饼)是咸的,(对糖尿病)不要紧。伊也吃不多的,伊嘴巴馋呀,伊讲了一句么,我像接了圣旨一样的。”
而老冯步履匆匆,也是因为老婆。
“电话来了3只了,讲算了,不要买了。我讲,我排都排了,总归要买回来的。伊问我中饭吃了伐,我讲没。伊讲侬买好,自己先快点吃呀。我也不想吃,(想)快点回去。”
“一道走过来,互相照顾是正常的”
爱情老了的样子是什么?
其实就在日常生活当中。
上海的菜场里是盛产买菜爷叔的,这也符合大家对上海男人“买汏烧”的传统印象。
我们曾经在早上的菜场采访了很多位拎着塑料袋的爷叔,除了滔滔不绝自己的买菜经外,他们也说出了自己家庭内部的家务分工。在他们买菜的时候,“阿姨在家干什么”,爷叔们统一回复:汏衣裳、晾被头、汏汏弄弄……
虽然他们会总结为“这是女同胞的活”,但他们并没有对“女同胞的活”不敬的意思,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女同胞的活也是很多的,那些活我做不来,她们很‘强’”。
在家务这件事上,男女有明确的喜好和能力区分,根据各自特点分配好活,才能和和美美地过到银婚、金婚。
上海爷叔悟到了这个道理。
在北盛路菜市场采访到的爷叔老罗其实不爱买菜,他觉得买菜是桩伤脑筋的事情。妻子和老罗不太一样,喜欢买菜,两人平常是一个买菜一个拎菜。“这么热的天,拎着重来兮,不舒服的。我讲侬买好,我来接侬就可以了。我买菜快,伊买菜要细挑,那么伊慢慢兜,买好了打电话给我,我再来拎回去。”
“这个就是老夫妻一道走过来,互相照顾是正常的。人要有感恩心,伊以前一直照顾我,我上班辛苦,伊全给我弄好,我回来吃现成的。”
或许爱情老了的样子,就是在这几十年相互扶持照顾中形成的。
晨报记者 顾筝
发布于:北京
https://k.sina.cn/article_7517400647_1c0126e4705907t5j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