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AI公司,已经开始破产了

第一批AI公司,已经开始破产了

从天堂到地狱,Rodin AI只用了半年时间。

AI赛道的车速是真快,从炙手可热到被VC抛弃,可能只需要几个月。就在全球AI赛道如火如荼,工作流、Agent公司的巨额融资令人目不暇接之际,英国AI初创公司Rodin AI却因最新一轮融资失败,被挂上了破产网站。Rodin AI不是无名之辈。今年初,Rodin AI还被看做是欧洲AI行业的希望之星。过去一年里Rodin AI完成了多轮融资,全球顶级投资者纷纷入局,谷歌、软银、淡马锡、PayPal,以及剑桥大学都是它的股东。2025年1月份,《星期日泰晤士报》将它入选了英国科技公司Top 10榜单。从天堂到地狱,Rodin AI只用了半年时间。曾是赛道“双子星”之一Rodin AI是一家做法律AI的公司。在这一波AI浪潮中,法律被认为是机会最大的落地场景之一,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Rodin AI就是最早吃螃蟹的玩家之一。法律工作的本质就是对语言和规则的处理。无论是起草合同、分析判例还是撰写法律意见,其核心都是在一个庞大的、结构化的文本库(法律、法规、判例)中,根据既定规则(法律逻辑)进行推理、比较和创造。而这些这恰好是大型语言模型最擅长的事情。毫不令人意外,法律行业成为AI巨头们的兵家必争之地,上演了一场激烈的军备竞赛。2022年,Rodin AI与Anthropic达成战略合作,将后者的Claude大模型集成到产品中。几乎同时,另一家刚成立不久的法律AI创业公司Harvey AI也达成了与OpenAI的合作,并拿到了OpenAI种子基金的投资。一时之间Rodin AI和Harvey AI被视为法律AI赛道最幸运的两匹“快马”,背后则是Anthropic与OpenAI两大AI巨头的隔空斗法。Rodin AI能够被Anthropic相中不是没有原因的。Rodin AI的创始团队堪称完美,两位创始人分别是资深律师和AI研究员,且都是年少成名的青年才俊。联合创始人、CEO Richard Robinson曾是英格兰辩论国家队教练,在全球最大的律所之一高伟绅(Clifford Chance)当了七年律师。另一位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James Clough则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博士、伦敦国王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作为资深律师,Richard Robinson对法律行业的痛点有切身体会:即便是拿着高薪的精英律师们,也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必要但低价值”的重复性劳动上。拿PE行业举例,一场并购中,律师往往需要用几周的时间看数千份合同。而如果是AI,几分钟内就能看完。Rodin AI的目标,是要做律师的“copilot”,改变律师的工作方式。在媒体采访中,Richard Robinson和James Clough两人给公司描绘过两种愿景。一种较为谦虚——Rodin AI只要能让律师从10小时的工作中解放出来1小时,就已经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为(在欧美)律师是按小时收费的,价格非常昂贵。另一种则霸气外露——James Clough在2022年一次采访中预言:“AI将创造两种律师:被AI赋能的和被时代抛弃的。”仅世界500强客户就有13家但没想到,律师还未被时代抛弃,Rodin AI先被抛弃了。过去三年,Rodin AI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先是攀上巅峰,而后在风头正盛时却突然就过气了。Rodin AI创立于2019年,创业初期主要是尝试用法律数据训练专有模型,没有太多声量。2022年之后,随着大语言模型的爆火,以及与Anthropic的合作,Rodin AI开始起飞。·2021年7月,Rodin AI完成种子轮融资,投资方是谷歌、Episode 1;·2023年2月,Rodin AI完成A轮融资,主要投资方是软银集团和Wise创始人;·2024年1月,Rodin AI完成B轮融资,由淡马锡领投,跟投方有QuantumLight、Plural Ventures,AFG Partners等;·2024年7至11月,Rodin AI完成了几个B+轮融资,投资方有PayPal Ventures、剑桥大学等。在融资一轮接一轮的情况下,同时也为了应对与Harvey AI的竞争,Rodin AI的业务扩张非常迅速。Robin AI早期的产品主打基于自研模型的合同审查功能。与Anthropic合作后,Robin AI推出了基于Claude的全文搜索和智能问答产品,支持使用自然语言查询合同条款,具有自动识别合同类型、关键术语等功能。2023年,Robin正式推出合同审查Copilot产品,并与Anthropic合作优化长文本理解能力。2024年11月,Robin发布了Robin Reports,这是一个功能强大的法律AI agent,可一次性汇总数千份合同,并可根据分析结果推荐操作。在产品线不断推进的同时,Robin AI也开启了全球化扩张,2024年7月份开设了纽约办公室,9月份又开设了新加坡办公室。在B轮融资时,Robin AI声称它的技术可以将合同审查所需的时间缩短超过80%,成本降低75%。并且,Robin AI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客户,仅世界500强就有13家之多,客户名单上有瑞银、通用电气、辉瑞、百时美施贵宝、百事集团、百胜集团、蓝色起源、毕马威、普华永道……等众多金光闪闪的名字。2025年1月,在英国最权威的媒体之一《星期日泰晤士报》评选的“2025英国科技100强”(The Sunday Times 100 Tech list)名单上,Robin AI位列第十。C轮突然暴死然而,正是从此时开始,Robin AI突然被资本集体抛弃了。10月底,有媒体发现Robin AI被挂上了一个名为“IP-BID.com”的网站,这是英国一个专门用于资不抵债的企业和不良资产交易的数字市场。在这个网站挂牌严格来说不算破产,而是尝试在正式破产前低价甩卖。随后,更多媒体曝出,Robin AI在2025年初就启动了新一轮,也就是C轮融资。然而,一直到10月份融资依然没有落地。实际上,Robin AI因为融资失利早就在悄悄裁员。在2025年2月,Robin AI员工总数曾达到200多人的峰值,到9月份下降到了150人左右,10月份又宣布要裁掉大约50人。至此,等待Robin AI的几乎只有失败这一种结局了。到目前为止,“IP-BID.com”网站还没有买家登记要买Robin AI。如果甩卖失败,Robin AI很快就会破产。即便甩卖成功,也会是破产价。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唏嘘,半年前还被热捧的Robin AI,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不是没有客户,也不是没有解决行业痛点。综合各方评论来看,Robin AI之死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增长不够快。据报道,2024年Robin AI的收入翻了一倍,美国业务收入更是在2024年增长了六倍之多。听起来还不错,但却被投资人评价为“远未达到AI级别的增长”。一位投资人向媒体称,VC之所以愿意为AI公司支付高达50-100倍ARR(年度经常性收入)的估值,是基于每年3-5倍的收入增长预期,并且这种增长应该来自毛利80%以上的业务。由此可见当前的AI赛道在火热背后的残酷,这里有世界上最充沛的资金,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催生出一个独角兽。但一旦你打了个盹,可能立刻就会出局。第二个原因就更加残忍了——Robin AI被认为“不够AI”。自成立以来,Robin AI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AI原生”的公司,也把AI写进了公司名。但为了实现产品落地,Robin AI选择了一种较重的模式。众所周知,法律行业是一个对错误零容忍、高度重视风险的行业。然而,直到现在,即便是最先进的大模型也依然无法杜绝“幻觉”和错误,这成了AI在法律行业落地的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obin AI提出的方案是所谓“SaaS + services”,又叫“lawyer in the loop”。概念很拗口,实质很简单:Robin AI在公司内部雇佣了数十名合格律师,还在印度搭建了外包团队,对AI输出的结果进行最终的复核和质量控制。正是这种模式,让Robin AI得以拿下一众顶级金融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客户。但事后来看,这是一个短期正确、长期失败的决策。因为,重模式让Robin AI成了“四不像”。一方面,Robin AI的确有客户有收入,但收入并不高,且远不足以覆盖成本。2024年,Robin AI的收入仅约1000万美元,同时净亏损则超过了1400万美元。另一方面,Robin AI虽然是AI公司,但却人力密集,业务扩张依赖人力扩张,在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越看越显的过时。一家“法律服务外包”公司,哪个投资人感兴趣呢?结果是,Robin AI既没有自我造血的希望,也拿不到融资,只能黯然出局。AI泡沫破灭?不存在沉舟侧畔千帆过,就在Robin AI融资失败的同时,新的法律AI独角兽们继续高歌猛进。2025年10月,OpenAI支持的Harvey AI刚刚完成了一轮1.5亿美元的融资,由A16Z领投,据报道估值已达到80亿美元。据报道,2024年底时Harvey AI的年度经常收入(最近一个月的订阅收入乘以12)是5000万美元。在收入规模上,Robin AI与Harvey AI的差距并不悬殊,但命运却是一个天一个地。除了Harvey AI之外,更多法律AI初创公司正如雨后春笋般蹿升。10月30日,瑞典法律AI初创公司Legora宣布完成1.5亿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红点创投、Benchmark和Y Combinator等知名机构。Legora创立于2023年,两年时间估值就涨到了18亿美元。实际上,随着2025年AI应用、Agent持续火热,编程、会计、医疗、法律等各个垂直领域的AI公司都融资不断。统计显示,截至10月,2025年全球法律AI领域的投资额已经是去年全年的两倍,AI赛道的钱依然很热。在中国,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9月为止,中国有约764家AI公司获得了投资,总金额额高达830亿元人民币。其中,Agent是融资最热的领域之一,通用型Agent、垂类Agent、端侧Agent全面开花。烯牛数据称,2025年中国AI代理行业出现了规模爆发的势头,截至2025年7月已发生23起融资,披露金额超80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50亿元。数巅、中数睿智、蝴蝶效应等公司今年均已完成了数亿元的融资。另外,阿里、百度、字节、腾讯等巨头也纷纷高调推出Agent产品。但热闹归热闹,Agent到底有没有壁垒现在依然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AI的技术更新速度之快,远胜过往所有赛道。今天还很流行的概念,会不会明天就过气?Robin AI的命运或许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参照。并且,当下市场给AI公司的估值,已经让100%的增长都是一种失败。就在我写稿的这天,欧美股市的AI板块全线暴跌。眼下正是三季度财报的披露季,不少AI巨头们发布了自称“超预期”的业绩,却遭到投资者的无情抛售。被称为“AI应用第一股”的Palantir,财报显示收入同比增长63%,净利润同比增长231%,股价却应声大跌8%。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投资人给Robin AI下的“未达到AI级别的增长”的判决书。不久前,高盛发布了一篇研究报告,警告称当前市场“最大的风险是科技股的营收开始让投资者失望,并怀疑目前的回报率是否能够持续,而这样事件的发生至少能够触发一次重大的修正,尽管不一定是像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那样的全面崩塌。”对AI公司们来说,要么实现指数级增长,要么就可能迅速从“独角兽”变为“弃子”。在AI的高速公路上,已经没有中间地带。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5-11-22/doc-infyhire7290849.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