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十年来,对于世界高等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中国政府始终是可持续发展议程坚定的支持者、推动者、践行者。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为世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在近日举办的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接受访谈时表示。
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双一流”建设不断深化
管培俊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拥有各级各类高校3167所,在学总规模达4846万人,2024年毛入学率达到60.8%,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过2.5亿。适应新发展格局要求,高等教育坚持内涵式发展、多样化发展,重视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重点高校面向农村和脱贫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并建立学生资助体系,有效促进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的公平。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持续提升,“双一流”建设不断深化,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管培俊介绍,我国有25所高校进入自然指数全球高校前50名。同时,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加强高校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支持新型研究型大学、高等研究院、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发展,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水平科研创新。
“我国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互学互鉴、合作共赢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体系,与18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与6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来华留学生来自195个国家和地区,85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管培俊说。
管培俊谈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旧动能转换与全球化逆潮的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人工智能、新兴领域、绿色发展等领域所需人才严重短缺,毕业生就业难度却持续加大,种种结构性问题也影响着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转型升级。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内涵需与时俱进 实现时代性拓展
管培俊表示,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还需与时俱进,要从适应人才需求、应对“四大赤字”、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绿色发展等维度重新审视,实现更具时代性的拓展。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人才缺口500万之多,供求比例1:10。”管培俊认为,在此形势下,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供给-需求”适配逻辑,而要向更具前瞻性、引领性和韧性的人才体系转型,构建起“需求预测-学科专业调整-能力迭代培养”的发展机制,主动引领与促进经济社会变革,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全球性问题,管培俊表示,高等学校必须增强面对挑战的“靶向回应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与多学科综合方面的天然优势,转变科研范式,注重问题导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构建跨学科、跨地域的协同科研创新平台,整合全球智力与技术创新资源,形成系统应对全球问题的创新合力。
管培俊表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融入“生态理念”,更加注重教育资源有效利用。“要通过数字化赋能,平台、资源共建共享,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与投入产出效果;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使高校成为绿色发展的践行者、示范区。”
高等教育需坚守使命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重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将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管培俊认为,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需坚守使命、回归本真,平衡好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防止功利化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管培俊表示,高等教育要坚持特色发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平衡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从本国实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坚持特色发展、发挥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着力AI赋能,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制定技术标准、加强服务指导监管、推进人机协同,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教育治理,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与此同时,要坚守教育的本质与正确的价值导向,防范伦理风险;健全合作机制,为全球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注入新动力。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是关键。”管培俊认为,各国大学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加速成果转化,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区域发展的智力引擎,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理念,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学者学生双向流动;共同构建教育、科研合作网络,实现全球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共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共担可持续发展责任,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原标题:管培俊: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推动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变革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https://finance.sina.com.cn/tjhz/2025-11-21/doc-infycuae0084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