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星期四)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1、研究发现:音乐记忆并不随年龄增长而减弱
不同于许多其他类型的记忆,记忆和识别音乐主题的能力似乎不受年龄的影响。八十岁的老人能够像青少年一样识别熟悉的曲调。
英国林肯大学的音乐科学家萨拉·索维特(Sarah Sauvé)最近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发表的研究中,测试了一组大约90名年龄在18岁到86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观察他们在现场音乐会中识别熟悉和不熟悉音乐主题的能力。
研究发现,在所有年龄段和音乐背景中,参与者对熟悉音乐中的旋律短语的识别能力均相似,且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认知能力并未下降。所有参与者在识别不熟悉的调性和无调性音乐中的主题时表现出较低的信心,这一模式同样不随年龄变化。此外,研究还发现在音乐会场合中参与者的表现与年龄无关,优于实验室条件下。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斯蒂芬·赫夫(Steffen Herff)表示,音乐记忆似乎能够抵抗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衰退,这可能与音乐激发情感的能力有关,而情感有助于音乐在记忆中更易被编码。
该研究收集的有关参与者认知健康的数据有限,因此未能对认知障碍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何影响音乐记忆提供详细见解。
2、安慰剂是如何缓解疼痛的?对老鼠大脑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当人们服用他们认为是止痛药的安慰剂时,可以减轻疼痛。尽管安慰剂效应已被广泛认知,其生物学机制仍未明朗。最新研究通过追踪老鼠大脑中相关神经回路,揭示了安慰剂如何减轻疼痛的机制。
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参与安慰剂疼痛缓解的老鼠大脑区域包括小脑和脑干,这些区域通常与运动和协调相关,而非直接的疼痛感知。
人体成像研究表明,安慰剂缓解疼痛与脑干和大脑前扣带皮层活动有关。为深入研究,科学家在老鼠身上创造了类似人类的安慰剂疼痛缓解预期,并利用实时成像确定了一组位于脑桥核(Pn)的活跃神经元。脑桥核作为连接大脑皮层和小脑的脑干部位,之前未被发现与疼痛有关。
该研究为理解现有止痛药机制及开发新型更有效止痛药提供新途径。未来可能开发出不依赖安慰剂即可激活脑干和小脑神经回路的方法,从而以更可靠方式激活人体自身控痛机制,抑制疼痛体验。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对重症新冠肺炎的大型基因研究有新发现
研究人员证实,除已知的TLR7基因外,还有另外三个基因增加了重症新冠肺炎的风险。
新冠肺炎严重程度除了其他因素外,还受遗传因素影响。德国波恩大学医院(UKB)和波恩大学等研究人员与德国、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团队合作,调查大量患者,证实了TLR7基因在男性重症病例中的核心作用,并发现该基因也在女性中发挥作用。此外,研究发现先天免疫系统的TBK1、INFAR1和IFIH1三个基因的遗传变异也与新冠肺炎的严重程度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人类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进展》(Human Genetics and Genomics Advances)杂志上。
研究团队对包括TLR7在内的52个候选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采集了1772名严重新冠患者和5347名对照样本的DNA,所有病例均为疫情初期未接种疫苗的“毫无准备”感染者。
结果显示,严重患者中TLR7基因无功能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还识别出TBK1、INFAR1和IFIH1三个基因的突变与疾病严重性有关。
2、最新的“超级木星”图像为系外行星研究打开一扇新窗口
美国宇航局领导的天文学团队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捕捉到了环绕邻近Epsilon Indi恒星运行的一颗新发现系外行星的图像。这颗寒冷的超级气态巨行星表面温度约为0摄氏度,轨道距离类似海王星绕太阳的轨道。得益于JWST的热红外成像能力,此次测量得以实现。
这项发现展现了JWST首次捕获的、之前地面望远镜未观察到的系外行星图像。该行星温度远低于先前JWST研究过的气态巨行星。此次“图像”是直接证据,区别于通过凌日和径向速度等间接方法推断行星存在。
截至目前,人类仅发现少数围绕类似太阳年龄恒星运行的冷气态巨行星,主要通过径向速度测量推断。直接成像和光谱分析有助于研究这些行星大气,结合计算模型,帮助追踪行星系统演化,澄清行星演变晚期不确定性,从而深化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理解。
这次观测为未来寻找更多类似低温气态巨行星提供了指导,使天文学家得以研究新类别系外行星,并与太阳系气态巨行星进行比较。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自然再生与人工植树相结合是最经济的碳捕获方式
一项全球再造林实践的研究表明,缓解气候变化最具成本效益的策略是结合自然森林再生和人工植树。这种方法需兼顾生态和社会经济因素以发挥最佳效果。
研究人员回顾了全球数千个再造林项目,发现结合自然再生与人工植树比单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更经济高效。
这一策略适用于全球多个地区,作为减少化石燃料排放的有效补充手段,而非替代方案。
该研究由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CI)领导,最新结果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杂志。
通过机器学习和回归模型,科学家发现,在未来30年内,46%的地区自然再生为最优方案,54%的地区则人工种植更具成本效益。
综合两种方法方案,在44%的地区比单独自然再生更具优势,在39%的地区超过单独人工种植。
具体来看,墨西哥西部、安第斯地区、南美南锥体、西非和中非、印度、中国南方、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自然再生的性价比尤其高;而加勒比海、中美洲、巴西、中国北部、东南亚大陆、菲律宾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部分地区,人工林更具优势。
2、在地球上建造太阳的ITER项目实现重要里程碑
随着19个环形场线圈的完成,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实现了重要里程碑,推进了清洁丰富能源的生产。
经过三大洲、历时20年的设计、生产、制造及组装,迄今为止的ITER项目迎来了由日本和欧洲制造的19个巨大环形场线圈的完工与交付。
这些线圈已运抵法国南部,是ITER这一利用磁约束模拟太阳和恒星能量产生过程的实验聚变项目的关键组件,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ITER由30多个国家合作,包括欧盟、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与美国等,资金多以组件形式捐赠,推动三菱重工、ASG超导体、东芝能源系统、中芯国际、CNIM等公司在核聚变尖端技术领域扩展专业能力。
每个线圈规格巨大:高17米,宽9米,重约360吨。
这些环形场线圈协同工作,形成单一的巨大磁铁,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磁铁之一,可产生410亿焦耳总磁能,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的25万倍。(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