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年代大院拖油瓶逆袭,霸凌与救赎纠缠,她在尘埃里活成光

90 年代大院拖油瓶逆袭,霸凌与救赎纠缠,她在尘埃里活成光

谁懂啊!读《莫家往事》时,我好几次哭到鼻子发酸,又忍不住为女主攥紧拳头!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待在一个 “家” 里,却总觉得自己是外人?吃饭要察言观色,说话要小心翼翼,连呼吸都怕惊扰了别人,生怕一不小心就被贴上 “不懂事” 的标签?

90 年代的中国,正处在风云变幻的浪潮里,下岗潮、打工潮交织,无数家庭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行。而六岁的苏季,就在这样的年代里,成了莫家大院里的 “拖油瓶”—— 母亲早逝,父亲带着她寄人篱下,从此,“莫家” 是她的住处,却从来不是她的 “根”。

这本书最戳人的地方,就是把一个女孩在逆境中的挣扎与成长,写得太真实、太痛,却又太燃!从被霸凌的 “外人” 到独当一面的女性,苏季的故事,藏着太多中国女性的坚韧与倔强!

一、大院里的 “外人”:连石榴都没资格碰的童年

90 年代的北方大院,藏着最传统的人情冷暖,也藏着最伤人的身份壁垒。

莫家大院的影壁墙后,种着一棵老石榴树,每到夏天,枝头就挂满红灯笼似的果子,像一串串喜庆的小鞭炮。可苏季从来不敢多看一眼,因为莫奶奶总在院子里念叨:“那是给莫非留的,旁人不许动。”

莫非,莫家嫡亲的孙子,是这个大院真正的小主人。他穿着的确良衬衫,背着崭新的书包,走到哪儿都有大人笑脸相迎;而苏季,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背着父亲缝补过的书包,连上桌吃饭都要等莫家人全坐齐了,才能怯生生地拿起筷子。

“你是寄人篱下的,要懂规矩。” 这是父亲每天睡前对她说的话,也是刻在她骨子里的枷锁。

她学会了在莫奶奶咳嗽时主动递上水杯,在莫非放学回家时提前把拖鞋摆好,在饭桌上永远只夹自己面前的菜,哪怕那盘红烧肉就在不远处,她也绝不敢伸筷子。

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瓷碗,莫奶奶当场就翻了脸:“毛手毛脚的,真是个丧门星,我们莫家怎么就收留了你这么个拖油瓶!”

六岁的苏季,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不敢掉下来。她知道,在这个家里,她连 “哭” 的资格都没有 —— 父亲在工厂上班,90 年代末的下岗潮让他每天提心吊胆,她不能再给爸爸添堵,不能让这个唯一的亲人为难。

寄人篱下的日子,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苏季就像一株长在墙角的小草,努力蜷缩着,只求能安稳地活下去。可她没想到,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等着她。

二、校园 + 家庭双重霸凌:他的靠近是糖,也是刀

初中那年,苏季以为自己能稍微喘口气,却没想到,莫非转学来了她的班级。

那个在大院里高高在上的少年,成了她的同班同学,也成了她噩梦的开端。

教室的后墙,成了苏季的 “受辱角”。莫非带着几个男生,把她的课本扔在地上踩得稀烂,嘴里骂着 “野种”“拖油瓶”;体育课上,他们故意把她的跳绳藏起来,看着她被老师批评;甚至有女生跟着起哄,把嚼过的口香糖粘在她的辫子上。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是寄人篱下的苏季,是莫家不欢迎的外人。

更让她崩溃的是,这种霸凌,从校园延伸到了家里。放学回家,莫非会故意把她的作业撕坏,会在莫家人面前说她 “在学校偷东西”,会把她藏起来的零花钱拿走,却转头对莫奶奶说 “苏季自己弄丢了”。

苏季想过反抗,想过告诉父亲,可每次看到父亲疲惫的脸,看到他为了保住工作而小心翼翼的样子,她就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她只能忍,只能躲,只能在深夜里抱着枕头偷偷哭,把所有的委屈都藏在心里。

可奇怪的是,每当有人真的要动手打苏季时,莫非又会突然站出来护着她。

有一次,外校的混混堵在放学路上,要抢苏季身上仅有的几块钱,是莫非冲上去,像一只炸毛的小狮子,把混混赶走了。可他转头就对苏季说:“只有我能欺负你,别人不行。”

他的眼神里有光,也有暗,让苏季分不清,他到底是魔鬼,还是她昏暗世界里唯一的光亮?

他会在冬天给她带一个热乎的烤红薯,却转身就把她的围巾扔在雪地里;他会在她被老师表扬时,偷偷替她高兴,却又在同学面前说她 “装清高”;他会在她生病时,默默给她递上感冒药,却又故意说 “别死在我们家,晦气”。

他的靠近,是救赎,也是灾难的开端。苏季像一只被蜘蛛网缠住的蝴蝶,想逃,却逃不掉;想靠近,又怕被刺伤。她的爱,只能在隐忍和躲藏中滋生,而他的爱,带着强势和偏执,让她陷入了 “爱与怕” 交织的困局。

三、90 年代浪潮中:她不是菟丝子,有自己的骄傲

90 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下岗潮来袭,很多家庭一夜之间陷入困境;打工潮兴起,无数人背井离乡去寻找出路。莫家也没能幸免,莫爸爸从国企下岗,家里的经济一落千丈。

曾经高高在上的莫家,变得有些狼狈。莫非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扬跋扈,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放学回家就帮着家里干活。

而苏季,却在这个时候,慢慢站了起来。

她从来不是只会依附别人的菟丝子,她有自己的本领,有自己的骄傲。

苏季的外婆,以前是个织女,教过她织毛衣。趁着放学和周末,苏季偷偷拿出外婆留下的毛线,开始织毛衣。90 年代的供销社,还在卖着的确良布料和粗毛线,她织的毛衣款式新颖,手感柔软,托邻居阿姨拿去市场卖,居然很受欢迎。

她把赚来的钱,一部分偷偷给父亲补贴家用,一部分藏起来,作为自己的 “救命钱”。她知道,只有经济独立,她才能真正摆脱 “寄人篱下” 的命运,才能在这个家里,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

有一次,莫奶奶生病住院,家里没钱交医药费,莫妈妈急得直哭。苏季犹豫了很久,把自己藏起来的钱全部拿了出来。莫奶奶看着她,眼神里第一次没有了厌恶,反而多了一丝复杂。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莫奶奶问她。

苏季低着头,小声说:“不管怎么样,这里也是我住了这么多年的家。”

那一刻,她不是在讨好谁,只是在遵循自己的本心。她知道,善良不是懦弱,隐忍不是无能,她的骄傲,不是来自别人的认可,而是来自自己的坚持和努力。

真正的强大,不是消灭阴影,而是学会与阴影共处。苏季就像一株生长在石缝里的花,顶着风雨,忍着伤痛,慢慢抽出嫩芽,准备开花。

四、双向救赎:两个残缺灵魂的相互取暖

时光荏苒,90 年代的风渐渐远去,苏季和莫非都长大了。

苏季考上了大学,离开了莫家大院,成了一名服装设计师,有了自己的小店。她设计的衣服,带着一种坚韧的美感,就像她自己一样,在逆境中绽放光彩。

而莫非,经历了家道中落,经历了社会的打磨,也慢慢褪去了年少时的戾气,变得成熟稳重。他考上了警校,成了一名警察,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座城市。

多年后,他们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重逢。

彼时的苏季,穿着自己设计的连衣裙,自信、从容,再也不是那个怯生生的小女孩;彼时的莫非,穿着警服,身姿挺拔,眼神里多了几分温柔和愧疚。

聚会结束后,莫非叫住了苏季,手里拿着一个旧本子 —— 那是当年被他踩坏的课本,他一直偷偷留着,小心翼翼地粘好了。

“对不起,”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当年我太混蛋,我只是怕你会离开。我从小就没有妈妈,爸爸总忙着工作,是你,让我觉得这个家还有点温度。我太怕你走了,所以才用错了方式,伤害了你。”

苏季看着他,眼泪唰地就掉了下来。

那些年的伤害是真的,那些深夜里的委屈是真的,那些被霸凌的痛苦也是真的。可那些暗夜里的守护,那些偷偷递来的烤红薯,那些默默的关心,也是真的。

他们都是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的孩子,都是残缺的灵魂。莫非用伤害来掩饰自己的害怕,苏季用隐忍来保护自己的脆弱。他们像两只刺猬,想靠近取暖,却又怕刺伤对方。

“我也对不起,” 苏季哽咽着说,“我当年太懦弱,没有勇气告诉你我的想法,没有勇气和你一起面对。”

月光下,两个成年人,终于解开了多年的心结。他们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却带着岁月的沉淀,带着彼此的救赎,变得格外珍贵。

最好的爱情,不是一方拯救另一方,而是两个人相互救赎。莫非是苏季夜空中最闪耀的双子星,照亮了她前行的路;而苏季,是莫非黑暗世界里的光,让他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去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成长、关于救赎、关于和解的故事。

五、破镜重圆:在尘埃里开出最美的花

历经多年沉浮,经历无数劫难,隔着两代人的恩怨情仇,苏季和莫非最终走到了一起。

他们回到了莫家大院,那棵老石榴树依然枝繁叶茂,结满了红灯笼似的果子。这一次,莫奶奶笑着对苏季说:“孩子,摘个石榴尝尝吧,甜着呢。”

苏季摘下一个石榴,掰开,鲜红的籽像一颗颗红宝石,甜汁溢满了口腔。她知道,这甜,不仅是石榴的甜,更是岁月的甜,是成长的甜,是爱情的甜。

90 年代的浪潮早已远去,那个寄人篱下的小女孩,那个飞扬跋扈的少年,都已经长大。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过,痛苦过,迷茫过,却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希望,从未放弃过对彼此的牵挂。

苏季的成长,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成长,不是变得无坚不摧,而是学会在受伤后依然选择善良,在绝望中依然选择坚持。她从 “不太受欢迎的拖油瓶” 到最终找到自我价值,从 “隐忍逃避” 到 “自信从容”,她在尘埃里挣扎,却最终开出了最美的花。

而莫非的改变,也告诉我们:爱不是占有,不是控制,而是尊重,是守护,是学会为了对方而变得更好。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 90 年代的大院,看到了那个小心翼翼的小女孩,看到了那个矛盾纠结的少年,看到了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一步步走向彼此,走向光明。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成长。我们都会经历伤痛,经历迷茫,经历黑暗。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只要我们心中有光,就一定能像苏季一样,在卑微处开花,在黑暗中寻光,最终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愿每一个在逆境中挣扎的人,都能遇到自己的 “双子星”,都能在尘埃里开出属于自己的繁花!

发布于:广东

https://k.sina.cn/article_6534501157_1857c932500101arts.html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