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美国67岁的蒂姆·安德鲁斯体内那颗基因编辑猪肾脏在存活近9个月后被摘除。这场创下全球异种肾移植存活时间新纪录的手术,背后是中国科学家杨璐菡团队敲除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的技术突破,以及美国医疗团队对10个基因的精准编辑。但低水平慢性排斥反应最终导致移植失败。几乎同期,中国西京医院为69岁女性患者实施的猪肾移植手术仍在运作中,两国医疗团队正在为攻克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的世界难题展开一场生命赛跑。
免疫排斥的三重关卡
当基因编辑猪肾脏进入人体,首先要突破免疫系统的三重防御。超急性排斥反应能在几小时内摧毁移植器官,这已被基因编辑技术攻克——科学家敲除了猪肾脏上α-gal、β4GalNT2等引发免疫攻击的关键基因。但真正的难关在于后续反应:延迟性排斥会在一周至两个月内发作,而慢性排斥则如滴水穿石般持续侵蚀。
美国最新4例猪器官移植案例中,3例存活期未超过两个月,正是倒在了第二道防线上。安德鲁斯虽用强效免疫抑制剂闯过前两关,却最终在慢性排斥的持久战中败北。
凝血与病毒的暗礁
猪器官进入人体后,血管内皮细胞会从抗凝状态突变为促凝状态,瞬间形成的血栓足以让移植器官衰竭。这个曾让早期异种移植手术功亏一篑的致命陷阱,如今已被基因编辑技术化解。
2015年,中国科学家杨璐菡团队更取得关键突破,他们精准定位并敲除了潜伏在猪基因组中的59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彻底解除了跨物种病毒传播的警报。目前全球5例活体移植手术中,仅2022年首例猪心脏移植因潜在病毒问题导致患者两个月后死亡,此后该风险基本受控。
临床应用的漫漫长路
从1905年法国医生将兔肾植入人体仅存活16天,到如今猪肾脏存活近9个月,异种移植已跨越百年征程。基因编辑技术将移植推进到“超级猪”阶段:安德鲁斯移植的肾脏经过10个基因修饰,中国2024年5月实施的猪肝移植更采用了10基因编辑猪。
但现实依然严峻,全球5例活体移植最长存活期仍不足九个月。西京医院窦科峰院士团队今年3月完成的猪肾移植手术正在挑战新纪录,而安徽医科大学那例沉寂一年的猪肝移植案例至今成谜。当中国300万尿毒症患者面临每年不足10%的器官获取率时,科学家们清醒地认识到,解决移植后长期生存问题才是打开异种移植大门的真正钥匙。
曙光与挑战并存
猪肾脏在人体内存活9个月的里程碑,标志着异种移植已从科学幻想步入临床现实。基因编辑技术接连攻克超急性排斥、凝血障碍和病毒传播三大难题,让中国西京医院、美国麻省总医院的医疗团队有了同台竞技的舞台。
但慢性排斥的顽固堡垒依然坚固,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感染风险和肿瘤隐患仍是悬顶之剑。当69岁中国老太太体内那颗猪肾脏仍在工作时,人类在器官供体荒的黑暗隧道中,终于看到了基因技术点亮的曙光——只是这缕光线要照进普通病房,还需科研人员解开免疫耐受的终极密码。
https://news.sina.com.cn/zx/2025-11-07/doc-infwqkxy608126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