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南春《专业的真相》——高校名师访谈

网易教育携手剑南春推出《专业的真相》高校名师访谈节目,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资深教授,从理工、人文、艺术三个领域解读力学、考古学和影视戏剧类专业,帮助高考生及家长深入了解专业的培养机制、就业方向和学习方法,助力他们在报志愿和选专业时做出更加慎重和明智的选择。

阅读更多

同心同行系列 | 工作和训练大模型一样,都需要『微调』

本文通过访谈获得“最佳新人奖”的量化研究员小N,揭示了量化研究成长的“能力三角”——扎实的数学统计基础、编程能力和系统化研究回测体系。小N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和实习经历,以及在大岩核心制团队中高效协作的工作模式,强调短链沟通和团队稳定性对快速成长的重要性。文章还介绍了大岩资本作为一家专业私募机构,凭借国际化团队和严格合规体系,致力于量化投资创新和社会公益。

阅读更多

哈佛称成绩“严重通胀”引发校内激辩

哈佛大学内部报告指出本科成绩严重“通胀”,A等比例达60%,绩点大幅提升但学习时间未增加,评分体系影响学术文化。校方拟引入A+等级及成绩中位数标注,旨在恢复学术标准。学生和部分教授对此反应强烈,担忧评分收紧影响选课和加重压力。成绩通胀问题广泛存在,哈佛希望此次改革引领高校学术严谨回归。

阅读更多

让健康知识鲜活有趣

李乐是一位致力于健康科普的药学教师,创立了药学科技志愿服务队,通过社区活动、新媒体和AI技术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他编写科普图书,举办百余场讲座,制作数百个科普视频,线上关注用户百万余人。作为首届健康传播金牌讲师,他通过创新方式将药学知识融入生活,推动科普传播持续发展,未来计划深化罕见病用药科普,助力更多家庭健康。

阅读更多

115年了!这个名字,依旧闪耀

今天是“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诞辰115周年。华罗庚出身贫寒,初中辍学,自学成才,20岁在《科学》杂志发表重要论文,成为数学界新星。剑桥深造期间,拒绝博士学位,专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回国报效祖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培养出众多杰出数学家。华罗庚用200多篇论文和10余部专著书写学术传奇,他的精神和贡献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江苏金坛现已建立华罗庚纪念馆、华罗庚中学和高新区,继续传承和发扬他的创新精神和教育理念。

阅读更多

海归博士逐梦氢能:归国创业是正确的决定

85后海归博士全琎毕业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曾任美国标普全球量化分析师,2017年回国武汉创办氢能企业。依托武汉高校技术储备,他组建团队攻关氢燃料电池技术,突破近200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应用覆盖商用车、应急电源、无人机等领域。创业初期面临资金困难,获政府多项支持及政策帮助。企业发展迅速,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营收年增长超30%。全琎表示将持续推动氢燃料电池技术应用拓展,实现科技报国理想。

阅读更多

中北大学探索贯通四年的项目式教学改革 打通新工程教育落地“最后一公里”

中北大学以“贯穿式、全整合、体系化”理念,创新构建“五位一体”项目式教学体系,贯穿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工程案例、实践产品和师资培养,打通工科教育基础与实践的瓶颈。通过设计递进式项目群,围绕行业“卡脖子”难题,融合跨学科教学,推动基础课教师深度参与工程项目,实现“学中用、用中学”。学校建立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和智能管理平台,整合多层次实践资源,保障教学质量与持续发展。改革已覆盖全校工科专业,显著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推动新工程教育理念的深度落地。

阅读更多

说点家长不爱听的

本文反思了当代家长过度给孩子报班、忙碌学习的现象,指出过去个人努力与成就的等号关系因时代变化而失效,如今孩子们付出更多努力却收效甚微。作者认为,过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时代机遇和运气,单靠个人努力难以复制。如今社会富足、机会丰富,孩子们应有更多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利,而非简单继承父辈的努力模式。文章呼吁家长放下固有观念,尊重孩子成为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阅读更多

光明日报关注“小学没毕业初二课程已学完”:超前学真无解?

当前教育内卷导致家长焦虑不已,纷纷让孩子参与超前学习以避免“输在起跑线”,但这带来孩子负担加重、兴趣下降等问题。根源在于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和社会对名校、职业的单一标准。文章呼吁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杜绝超前教学,同时推动教育评价多元化改革,尊重孩子自然成长节奏,从根本上缓解教育焦虑和内卷现象。

阅读更多